我是一个做工程出身的,当然,并不是工地上添砖加瓦的工程,我们有个洋气的名字:“Engineer”。何为Engineer?有道翻译:“工程师”!不管是产品工程师、工艺工程师、质量工程师、版图工程师亦或者是电路工程师,都抛不开“工程”二字。
犹记得刚步入体育行业时,当时我们公司中国区域总经理给我们上了一个training课程,当时问了我们这样一个问题“做一名Engineer,最重要的是什么?”下面各种讨论,答案各不相同。
后来总经理给出这样一个说法,让我印象很深刻,“Engineer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engineering的思维,一个严谨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。我们工程师的语言就是data, 用数据来说话。”
这句话时至今日都印在我的脑海中,并身体力行,受益良多。以前,我们对一个事物的判断可能会用到这些词“差不多”、“大一点点”、“失效很多”,但作为一名工程人员,我会说“差一个百分点”,“大0.1um” ,“有200ppm失效”。别小看或忽视这些数字,这些数字就是我们工程师的语言,有时候差一个小数点,失之毫厘谬以千里。
1986年1月28日,挑战者号在进行代号STS-51-L的第10次太空任务时,因为一名工程师的疏忽少拧了一颗螺丝钉,致右侧固态火箭推进器上面一个O型环失效,形成连锁反应,导致飞船升空后73秒时爆炸解体,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。
谁能想到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?究其原因,还是缺乏一个严谨的态度,做工程少了一颗“匠心”。
正所谓“精华在笔端,咫尺匠心难”,做工程是一个细致的活。我们需要有灵敏的“嗅觉”,细致入微才能防患于未然。对我们的产品,我们要做到极致,把产品做到最好,把风险降到最低。
体育行业的小伙伴们应该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名词“六西格玛”,特别是工厂出来的同学们,对这个颇为清楚。西格玛是希腊字母σ,统计学中用来描述正态分布数据的离散程度,若控制在3σ水平内,则表示产品合格率不低于99.73%,若控制在6σ水平,则表示产品不合格率不超过0.002PPM,即每100万个产品,不合格率不超过0.002个,近似零缺陷。
这是每个工程人员所追求的极致,也是现如今各大生产型企业对自己制程能力所衡量的标尺。虽然大多工厂都很难做到完美的6σ,但基本都要控制CPK不低于1.33或者1.67,即4σ或5σ。这是对质量的追求,也是每个工程人员精益求精的数字体现。
做工程容不得一点马虎,我们需要的是“精准”,我们争的是“毫厘”。现在的WB机台精度已经达到±2um, 曝光机更是达到了nm级别,正是所有工程要求如此之高,才有了我们现在集成度成倍的往上翻,以前一台计算机就要占据一个机房,现在能集成到我们的laptop、我们的cell phone。庞大的计算能集成到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里。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孜孜追求,没有这群人的“匠心”精神,我们的工艺,我们的科技也不会有如此长足的进步。
所谓的一颗“匠心”,是一种专注、精益、敬业的精神,不光是对工程,也是我们每一个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。想起来一个小故事,也是我们真实经历的故事。
当年有个日本客户去工厂稽核,去看工厂产线的时候,他趴在地上,用手摸一下机器下面的地板,看手套脏不脏来判断无尘室等级过不过关。且不谈别的,就这种细致的精神也是让人深思:我们有没有做到这么细致?我们有没有这样严苛的要求自己?在“精益”这条路上我们是不是做的还不够?
作为一名亿百的工程人员,我们也一直不断的反思自己,提醒着自己:我们哪里做的还需要改进,哪里还可以做的更好。 我们常常会为了一个问题开会讨论的深夜,因为我们真的是用一颗“匠心”去做我们的“亿百芯”,我们对我们产品负责,也就是对我们的客户负责。如此方能不负自己,不负亿百,不负客户!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加入亿百大家庭!